【第一章 砖瓦里的革命史】
■ 殖民美学的在地转化
• 1924年邬达克图纸上的武康大楼
• Art Deco装饰中的江南元素
• 1949年后分配的72家房客
■ 建筑功能的五次重生
- 黑石公寓从外交官邸到网红综合体
- 张乐平故居的儿童美术教育实验
- 巴金别墅的文学客厅计划
【第二章 街道的剧场性】
◇ 空间权利的博弈场
• 梧桐叶覆盖的产权地图
上海龙凤419社区 • 弄堂口早餐摊的二十年拉锯战
• 社区花园的微更新运动
◇ 日常生活的表演学
- 阳台上晾晒的万国旗
- 咖啡馆里的方言地理
- 垃圾分类点的社交重构
【第三章 数字时代的肉身】
▲ 建筑可阅读工程
• 二维码铭牌的知识生产
• AR重现的1920年代街景
• 小红书打卡的视觉规训
上海龙凤419 ▲ 虚拟与现实的缝合
- 元宇宙老房交易平台
- 数字孪生社区管理系统
- 短视频里的怀旧工业
【第四章 全球本土化实验】
■ 文化混血样本
• 西班牙式住宅里的普洱茶室
• 法国餐厅的本帮菜改良
• 犹太会堂的当代艺术展
■ 社区治理创新
爱上海 - 外籍居民议事会
- 历史建筑修缮基金
- 社区博物馆计划
【数据透视】
■ 保护建筑:1058处
■ 文化机构密度:3.2个/平方公里
■ 在地研究著作:247部
■ 年度游客量:1860万人次
【建筑人类学家手记】
"衡复区的每块地砖都刻着密码",同济大学城市研究教授指出,"从殖民时期的国际社区到新时代的文化地标,这里的空间叙事始终在全球化与本土性之间寻找平衡点。"
【现场蒙太奇】
清晨的武康路,摄影师等待阳光掠过巴洛克山花;午后的安福路,戏剧演员在老洋房排练沉浸式话剧;深夜的复兴西路,历史学者用激光扫描仪记录墙面的岁月痕迹...这些场景构成了上海最生动的城市文本。(全文约3920字)